【內容簡介】
新興科技快速的發展正逐漸改變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方式、社會關係與經濟機會,各國日漸重視將包容性納入科技政策框架,努力在科技進步與包容性成長之間找到平衡。然而,因國際間目前仍缺乏完整的分析框架,來全面探討科技對社會包容的影響,故本研究旨在開發框架工具,幫助政策制定者推測新興科技對社會包容的影響,提供結構化的方法來評估技術對不同群體的風險與機會,期能為預期式治理提供實用支持。本研究從人工智慧、量子科技、基因編輯三項重要新興科技既有的社會影響文獻,歸納出新興科技可能的影響路徑與模式,以此影響路徑與模式做為框架工具的基本骨幹,且訪談專家蒐集在地相關資訊,以使開發出的框架工具更符合在地使用需求。本研究發現近用程度落差和科技的不當利用是新興科技共同的包容影響模式。降低近用程度落差的部分,政策建議能從基礎教育開始,推動分齡對技術物件理解的科技教育。科技的不當利用也建議政策能從開設課程提升科技素養著手,並持續尋求能強化個人數位資料主權的努力。在前述基礎上,本研究開發之框架工具,共包含一項核心框架工具、影響群體參考清單與STEEPVL 延伸框架等兩項延伸框架工具。核心框架工具包含「生產及運用過程的能資源消耗」等八種影響模式及其相關的路徑與後果。本研究所開發的影響群體參考清單,可搭配核心框架工具,協助更細緻去思考不同群體在不同影響模式中受影響情形。本研究亦發展STEEPVL 延伸框架,探討核心影響模式與在地脈絡因素及不同系統間的交互作用。本研究藉由一項核心框架工具搭配二項延伸框架工具,期提供科技研發者及政策決策者於預先推想新興科技對社會包容所帶來的各種可能影響時,能更為完整。

